不蹦迪就沒法搞時尚——倫敦硬核隨筆
2020-01-06 00:00:00
相信很多看到這篇文章的小朋友們,已經拿到自己心儀的Offer正在奮戰雅思或者游山玩水。大家難免會產生一個語言學習倦怠期或者不知道在出國前需要加強那些生存法則與本領。那今天就給大家聊聊時尚社交蹦迪三位一體的倫敦藝術進行時。
TUTOR
本期分享導師
ZHEHAN YANG
YESHENG ARTUNION
野生教研組資深留學作品集導師
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倫敦時裝學院 男裝設計MA碩士
輔導專業方向
服裝設計/時尚管理
北京棟梁sales &paint by dongliang
品牌運營負責人
先鋒服裝設計師、時尚買手
Xander Zhou品牌工作
以全A畢業于倫敦時裝學院男裝碩士MENSWEAR MA
個人風格獨特,擅長男裝女裝作品集輔導,往年學生案例,RCA/PARSONS/CSM/LCF等院校
不少人應該看過之前某時尚媒體人拍攝的圣馬丁記錄片三部曲,其中有一個片段令小楊印象深刻。XXX在視頻里講:"在圣馬丁讀書,吃飯、睡覺、學習、交朋友,四件事情只能選三件事,所以她排除了一下:只能選擇不交朋友。" 當然這也算是一種戲謔了,而且這種情況也不僅僅發生在CSM這一所院校。如若是讓你選擇三樣你會如何抉擇呢?但小楊認為在倫敦的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學科,哪怕選擇不睡覺也是一定要去蹦迪的(即便是Deadline在即)。
01
社交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社交在時尚產業中占著極其大的比重。它給你帶來的可不僅僅是幾個凌晨三點一起去推杯換盞群魔亂舞的狐朋狗友而已。倫敦這樣一座如此多元化的城市對于學習時尚的大小朋友來講,夜晚的倫敦更加精彩。各色Club便是這樣一個領地:靈感,資源,合作……種種你意想不到的驚喜都在吸煙區或者吧臺等候著你,有時僅僅需要一句簡單的塑料姐妹花式開場白:"I love your look!”。
相較于網絡社交平臺的點贊與私信,線下俱樂部的真情實感面對面交流與感受更有利于人與人的溝通。認識一個有著同樣審美價值觀的志同道合朋友對于自己的設計生涯簡直就是如虎添翼。因為在倫敦的學習,往往不是學校和導師一對一手把手的培育。更多的是人與人直接的相互學習。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個火爆的俱樂部活動上:設計師、音樂人、造型師、攝影師、Instagram紅人甚至一切在專業上推助你前行的人物。
當然能否與其談笑風生揮斥方遒需要你語言水平的能力和自信心所帶來的魅力而決定(當然也有可能是別人因為你的Slay裝扮或是驚人舞姿直接找上前來)。
02
靈感調研
尤其是當下時尚藝術領域越來越走入一個更加多樣性(Diversity)、文化性(Cultural)的一個大趨勢。無論你是不是一個政治正確的人,你作品的靈感、調研、手法與風格或多或少都會收到其影響。無論從大品牌的轉型到各個學院的畢業秀,哪怕再到instagram上運營的藝術形象。畢竟時尚源于生活,很多設計的發展點源于我們生活中我們對自己的穿著或是DIY的記錄。從真正的生活出發,能使作品更具有私人原創性,同時更加容易與別人產生情感共鳴的特性。
俱樂部是一個調研的好去處,時髦精們總會花費幾個小時來準備他們當日珍奇斗艷的裝束。他人是如何通過造型、妝容、配飾來完整自己的Look的,他人是如何運用DIY能力創造出極具新意的單品的等等。這些無不構成種種與我們自己腦海里的資料庫素材產生一個碰撞,無論是作為References還是Secondhand Research都是為我們自己的創造力添磚加瓦的。
而且這些活生生的案例是網絡資源和歷史資料所無法帶來的。他們更具當下更具生命力。更別說如果你恰巧正在做一個有關流動性別、變裝皇后、酷兒文化走向的項目。你不去蹦迪在家里干盯著電腦做什么?
如今業內就有兩組曾經混跡各大派對的設計師們已經成為業內冉冉升起的巨星,同時他們也是大家討論的話題:分別是Artschool和Loverboy。
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將派對文化與自己的品牌理念充分結合起來,設計中真正生動地體現了在這個年輕人的生活狀態與形象。運用強勢的社交能力將身邊一切資源整合建立自己的”組織"(Crew),獲得了這個文化族群的認同和設計乃至商業上的成功。
ART SCHOOL
簡單來說,Eden Loweth 和 Tom Barratt 太酷了以至于不適合藝術學校。他們在一個派對上認識(還能是哪呢?),火花隨之而來。
Eden 是雷文斯本學院二年級男裝專業的學生,Tom 在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學習藝術評論。一開始他們陷入了愛情,然后他們開始事業。名字:ART SCHOOL,致力于酷兒的時尚界最酷的品牌。
by ART SCHOOL
關于“ART SCHOOL”你需要知道的
1. 他們在時尚業的開端很不一樣……
Eden : 我很晚才入行,直到我去了大學才開始對時尚感興趣。我很幸運,有一個很棒的導師,他在那個年紀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認識到自己可以做很多事。
Tom : 我少年時期就對時尚癡迷,我總被時裝參考與造型迷住。它成為某種我可以連接到自己著裝方式的東西,這也逐漸影響了我在品牌上的工作方式。
2. 這也大概解釋了為什么他們對時尚的最初記憶非常不一樣……
Eden : Isabella Blow (雜志編輯)。我在家自學時在 Hilles 上看過一個關于他的視頻。
Tom : 流行明星 Lolly 。
3. 在生活和事業上都是伴侶對他們來說再自然不過……
E&T : 在大學二年級開學前我們在一個派對上認識了。我們工作上大部分是合作的方式,人們總會問作為一對情侶,一起工作會不會很困難,但是對我們來說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而且很高效,所以我們就這么繼續下去。
4. 周圍任何事物都是他們的靈感來源……
E&T : 我們一直以來都從一起工作的狀態,或是每天生活中能見到的人中獲得靈感。任何人都有獨特的穿著,能影響我們或一起工作,獲得靈感是件包容性很強的事。
5. 但他們對解構性別概念尤其感興趣……
E&T : 我們對變裝以及進行跨性別改變的身體感到親近。我們都在性別光譜上有不一樣的分數而這毫無疑問影響著我們的作品。
6. 他們給自己的品牌取名叫 Art School 因為……
E&T : Art School 意味著某些與人們對于兩位年輕設計師的期待不同的東西。
7. 就服裝而言,它是對立面的統一……
E&T : 我們把自己的美學風格描述為頹敗的極簡主義。這是引起我們興趣的眾多事物的總結,人們著裝的方式以及它決定著的人的性格總讓我們很有興趣,每個人都應該能穿我們的衣服。
8. 如果給大家一則建議那會是……
E&T : 不要害怕坦誠相待,人們會因此敬重你。
“倫敦使我們充分得到酷兒身份認同感。這意味著興奮、自由與恐懼、為自己發聲、變得與眾不同、為某些東西奮斗。”
—— Art School
CHARLES JEFFREY LOVERBOY
設計師 Charles Jeffrey 憑借其新興品牌 Loverboy 在時尚界掀起了波瀾。獲得 LVMH 獎提名,在倫敦 NOW 畫廊的舉辦個人藝術展,以及在 2017 年時尚大獎中獲得英國新興人才獎。對他最好的褒獎莫過于 Tim Blanks 在 BoF 商業評論中提到的:Jeffrey 傳達給年輕一代的思想,就像 Alexander McQueen 對他那一代人所說的一樣。
From Internet
在短短三年內,時裝設計師 Charles Jeffrey 和他的 Loverboy 品牌團隊就憑借著一系列出彩的繪畫、剪裁和 DIY 作品闖入了倫敦時尚界。
Charles 是倫敦當下投身反政府運動的俱樂部少年的領頭人:由他命名為 LOVERBOY 的彩虹革命包括一場俱樂部活動,一個時裝品牌,以及在反動政治氣候中舉行的、一次無所不包的對個性與多元的禮贊。
by Charles Jeffrey Loverboy
LOVERBOY——Charles Jeffrey 為完成圣馬丁的碩士學位籌集資金而在 Vogue Fabrics 夜店發起的月度夜場活動——為這個城市中最具個性的男孩女孩以及所有人再造了一方天地:
一個由所有古靈精怪的異類組成的、豪華的享樂主義裙裝派對,以紀念十年前稱霸東倫敦的 Boombox 內置揚聲器和 Ponystep 音樂(受動畫片《小馬寶莉》影響而產生的一種 Dubstep 音樂),以及給予他們無限靈感的80年代戒律。
Charles 引領著東倫敦俱樂部少年的新紀元——他的 LOVERBOY 們——他們為他的品牌工作、走秀,并組成了他的派對團體。每一季他都會把許多女性化設計融入到男裝造型之中,探索女裝男穿的無限可能性,此外還十分擅于打造極具張力的夸張妝容與裝飾:將古典藝術、歐洲經典服飾與當代裝置與繪畫形式以及地下俱樂部文化高度統一。
by Charles Jeffrey Loverboy
“我們是夜生活及酷兒文化的堡壘。我們通過提供生存方式的確認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己。”
—— Charles Jeffrey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01084613885